讀後隨筆|動機革命,寫給不想為了錢工作的世代

出社會以後,時常會苦惱工作的意義。還記得當初剛踏入社會時,跟前同事 K 分享了自己充滿鬥志的工作理想,而 K 只是默默地說了「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想,但現在我真的就只把工作當成工作了,就是一個賺錢的工具,你以後就會明白太過認真工作只會自找麻煩。」

聽了 K 的分享,覺得有點哀傷。

畢竟我們一天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工作,若工作除了賺錢以外什麼都無法滿足,那為何要投入這麼多時間工作呢?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因為心中一直有著這樣的苦惱,當初看到這個標題就覺得這本書應該可以給我一點想法。

關於這本書

本書的作者尾原和啟曾在麥肯錫、Recruit 、Google、樂天等國際企業的工作,擔任許多企業的投資顧問,也是日本 IT 產業的評論家。現在定居於印尼。

書中提到的實踐理想生活型態的方式也體現在他自己的職場生涯中,我認為是滿有說服力的。大家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來閱讀,接下來我會用本書給我的三個思考作為主軸跟大家分享。

一、被稱為不飢渴世代的我們,在追求的又是什麼?

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在日本被稱作「不飢渴世代」意思是沒有強烈的動機去追求財富與社會地位的世代,因為這個世代的我們一出生就衣食無憂,父母供我們吃住甚至提供我們更好的學習環境,我們不需要爭取什麼就能擁有他們努力數十年換來的生活品質。

也許在許多老一輩的人眼中就是不打拼的爛草莓世代,但作者卻認為這個世代在追求的價值跟過去不一樣了。

作者引用了美國正向心理學家 Martin E.P. Seligman 所提倡的五種幸褔感來解釋世代的差異。這五種幸福感分別是 成就快樂、良好的人際關係、意義以及全心投入。

成就指的是努力達成別人做不到的事情而穫得快樂和滿足感;良好的人際關係指的是只要能和喜歡的人開心的過日子就好,沒有成就也沒有關係;而意義則是指這份工作能對某些人有所貢獻。全心投入則是有點類似日本職人的概念,因為全心全意的投入一件事情而感到的幸褔。

老一輩的人所追求的最主要的是「成就」,成就能夠帶來物理性的正向情緒,就是所謂的實質價值,例如溫飽、財富甚至是社會地位等。

而不飢渴世代的我們可能更注重的是個人或是與親友共度的時光。也更在意工作內容所帶來的意義,會因為忘我地投入工作,連時間都會拋在腦後而感到快樂。

身為這個世代的你,在意的幸福又是哪一種呢?能讓你「捨我其誰」的事情又是什麼呢?

二、生活與工作無法分割的時代來臨

過去我們時常聽到 Work Life Balance,意思是生活和工作均衡,也是許多人所嚮往的理想生活型態,但是這個概念指的是工作和生活之間是有界線的,下了班就不談論、不碰工作。而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概念,他認為當我們能把「喜好」當作工作,那生活與工作就沒有所謂的界線了。

舉例來說,若今天我們做的工作是本身喜好或是擅長的事物,那麼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能夠湧現能量,生活中也會有許多的經驗是想要應用到工作上的。這種情況就是生活即工作的概念。作者認為倘若人們不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,而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價值而工作的時候,工作對於人們來說就像是在玩樂一樣,也就不會有明顯的上下班界線了。

雖然作者說得很理想,但我自己也有相似的個人經驗。當我樂在工作中,我會希望能利用下班時間多學習一些與工作相關的經驗與技能,同時也會因為在生活中找到工作靈感而感到開心。對於我而言,我並不會把這樣的投入稱之為「加班」,因為這單純只是因為喜好而衍生的日常生活,我想這樣的情境就有點類似作者想表達的「當你的工作是你所喜好的,那生活與工作其實是難以切割」的概念吧!

三、如何把喜好轉換成生活價值?從磨練喜好開始

作者在書中不斷的強調理想的生活型態是「為了生活價值而工作」,而能應對時代迅速變遷的人是擁有「將喜好和強項轉變為生活價值」能力的人,這樣的概念給了我許多啟發。

在書中作者也分享了自己過去的經驗和實踐的方法,作者起初只是單純而持續投入自己喜好與擅長的事情。他認為若能夠貫徹磨練自己投入這樣的事情,並且慢慢的將它商業化,會逐漸成為別人拿不走的資本。

作者深信任何人一開始能做的事情都是小事而已,但是如果能忘我地持之以恆,不論是誰都能逐步擁有自己所追求的價值。

舉例來說,剛踏入職場的我們還是需要一份也許沒辦法完全符合「喜好」的工作來維持生活,但我們可以多利用上班以外的時間做自己真正喜好與擅長的事情,並逐漸將這件事情極大化,直到這件事情能夠取代工作的收入甚至帶來更優渥的生活時,就能辭掉其實不那麼喜歡的工作,也才是真正體現「將喜好和強項轉變為生活價值」。

看了這麼多,還不知道該從何開始嗎?那就從「別人看起來或許是沒有效率的,但是我無論如何都想要做的事」開始吧!

發表留言

由 WordPress.com 建置的網站.

向上 ↑

使用 WordPress.com 設計專業網站
立即開始使用